净利暴增70%却急圈60亿! 东吴证券IPO后狂融320亿, 投行隐忧藏不住
- 2025-07-22 06:07:09
- 576
当券商行业再融资松绑的春风吹起,东吴证券(601555.SH)率先按下了募资加速键。7月以来,公司抛出的60亿元定增预案引发市场热议: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豪掷20亿元护航,募资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,这既是时隔四年的再融资重启,也是公司IPO后的第五次“补血”。若顶额完成,东吴证券累计募资将达320亿元,是其现金分红总额的4倍。
一边是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50%-70%的亮眼业绩,一边是投行业务A股IPO、增发项目“颗粒无收”的尴尬;一边承诺将现金分红比例提升至50%,一边持续加码资本扩张。东吴证券的这次定增,究竟是乘势而上的必然选择,还是掩盖业务短板的无奈之举?
东吴证券的资本运作轨迹,堪称上市券商融资史的典型样本。2011年登陆A股时,公司首发募资32.5亿元;2014年定增募资51.31亿元;2016年初再融资35.4亿元;2020年和2021年两次配股合计募资140.91亿元。加上本次60亿元定增预案,14年间累计募资将突破320亿元。
与之相对的是股东回报的吝啬。上市至今,东吴证券现金分红总额约80亿元,仅为募资规模的四分之一。即便公司在2024年首次推出中期分红,并在最新的股东回报规划中承诺“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当年可供分配利润的50%”,但历史数据显示,2021-2023年公司现金分红比例分别为29.8%、31.5%、33.2%,始终在30%左右徘徊。
这种“重融资、轻回报”的模式,在券商行业并非个例,但东吴证券的频率尤为突出。据统计,A股49家上市券商中,自2011年以来融资次数超过5次的仅5家,而累计募资与分红比例超过4倍的更是寥寥无几。有投资者质疑:“不断补血的东吴证券,究竟把钱花在了哪里?”
从本次募资用途看,15亿元将用于子公司增资,12亿元投向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,5亿元加码财富管理,10亿元布局债券投资,5亿元投入做市业务,剩余13亿元偿还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。这套“全方位输血”方案,既瞄准了行业转型的关键赛道,也暴露了公司在资本中介业务上的扩张野心。
定增预案发布前夕,东吴证券刚刚交出一份亮眼的业绩答卷。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7.48-19.81亿元,同比大增50%-70%,其中一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暴增114.86%,增速在上市券商中名列前茅。
拆解业绩增长密码,财富管理和投资交易业务成为核心引擎。2025年一季度,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42%,利息净收入增长65%,受益于市场交投活跃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热销,传统业务板块表现抢眼。截至3月末,公司资产总额达1993.98亿元,即将突破2000亿大关,净资本284.48亿元,在上市券商中分别排名第17位和第15位,资本实力稳步提升。
但繁荣的表象下暗藏隐忧。同花顺数据显示,2025年以来,东吴证券作为主承销商的A股IPO、增发项目数量均为0.仅完成311单债券发行承销。这与公司“一流投行建设”的战略目标形成鲜明反差,也落后于同行——同期天风证券、南京证券分别完成5单、3单IPO项目,中泰证券更是斩获8单增发业务。
投行业务的“跛脚”并非偶然。2024年,东吴证券投行收入同比下滑18%,在营收中的占比从15%降至11%。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深化,头部券商凭借资源优势垄断优质项目,区域券商的投行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。东吴证券虽地处资本市场活跃的江苏,但在IPO储备项目数量上,已被华泰证券、南京证券拉开差距。
东吴证券的再融资计划,恰逢券商行业资本补充窗口重启。2025年6月,天风证券40亿元定增率先落地;中泰证券60亿元、南京证券50亿元定增方案相继获上交所受理,区域券商密集“补血”的态势明显。
监管层对券商再融资的态度已从“从严把控”转向“精准支持”。2025年以来,证监会明确表示“支持证券公司合理补充资本,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”,对资本补充用途合规、风险控制良好的券商给予政策倾斜。在此背景下,东吴证券的60亿元定增不仅是个体选择,更是行业应对资本监管新规的集体行动。
按照《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》,净资本规模直接决定券商的业务天花板。东吴证券若成功募资,净资本将突破340亿元,有望跻身行业前12位,为开展融资融券、股票质押等资本中介业务扫清障碍。其子公司东吴创投也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,在科创板跟投、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扩大布局。
但资本扩张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。2021年东吴证券配股募资81亿元后,净资产收益率(ROE)从2020年的8.7%降至2023年的6.2%,未能实现“资本扩张-盈利提升”的正向循环。如何将60亿元募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,而非单纯堆砌资产规模,是东吴证券面临的现实考题。
编辑有话说
东吴证券的60亿元定增,是一面映照券商行业转型阵痛的镜子。在资本监管趋严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,补充资本固然是区域券商突破发展瓶颈的必要选择,但更应警惕“融资依赖症”——毕竟,资本市场最终衡量券商价值的,不是募资规模多大,而是投研能力有多强、服务实体有多深、股东回报有多实。
对东吴证券而言,与其在债券承销的舒适区内卷,不如将募资真正投向投行业务攻坚和财富管理转型,用业绩增长而非融资规模证明自己。而对投资者来说,判断定增价值的关键,在于看清资金是否流向了能产生长期回报的领域,这比分红比例的数字承诺更有意义。
- 上一篇:张若昀拍的唐艺昕与女儿
- 下一篇:俄罗斯发动最大规模夜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