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都科技陈娇: 在AI使命驱动下, 开拓城市交通的热AI之路

  • 2025-09-23 03:25:27
  • 746

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

9月12日-13日,2025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第21届夏季年会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,大会主题为“磨砻砥砺行稳致远——全球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”,在[开幕式]环节,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陈娇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。

以下为演讲实录:

非常荣幸能站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平台上,分享佳都科技在AI赛道,尤其是在“AI+交通”领域的发展历程与思考。同时,作为大会开幕演讲中唯一一家广州企业的代表,我肩上还有一份责任——通过佳都科技30多年的成长故事告诉大家,广州市与黄埔区,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。

佳都科技发源于广州、成长于广州,过去30多年的历程里,我们和这座城市一样,经历了多次关键转型。20年前,我们就已经是亚太地区ICT分销领域的第二名,服务过IBM、HP、Oracle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,但是我们从未停留在“贸易型企业”的舒适区。从依托技术集成打造自有产品,到攻坚基础技术、钻研“根技术”,每一步都朝着自主创新的方向迈进。

经过30多年积累,佳都已搭建起“一体两翼”的产业格局。“一体”是我们的核心赛道,深耕智慧交通行业,服务政府、交通管理者、地铁运营商等专业客户,其中不乏港铁、广州地铁这样资深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。依托这条主赛道,佳都科技孵化出独特的产业链。“两翼”则是产业链的延伸:一侧是产业园区运营,旗下拥有围绕人工智能、轨道交通的国家级孵化器、加速器与产业园区;另一侧是聚焦人工智能的产业投资平台,目前投资规模已超百亿,通过整合产业链技术资源,佳都科技已在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领域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。

近些年来,中国高铁与地铁发展速度有目共睹。过去15年,佳都科技受益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城市经济圈发展,我们更受益于大湾区的发展机遇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大湾区是中国首个实现“四网融合”的交通网络经济圈,广州地铁甚至运营城际铁路,真正打造了“轨道上的湾区”。这样的开放创新场景,给了佳都科技这样的本土企业技术沉淀的机会。目前,中国有地铁规划的城市约55个,佳都服务了其中的46个。在地铁信息化、智能化领域,我们的服务覆盖一条地铁线的20多个子系统,是该领域服务最广泛的企业之一。

同时,佳都科技也在积极布局海外。但除了地域扩张,技术创新是另一条增量路径,因此我们开启了第二增长曲线——深耕城市交通领域。ITS(智能交通系统)领域相对传统,而佳都科技选择从AI切入,比如承建了广州、成都、上海的交通数字底座。值得欣喜的是,我们在成都发布的“IDPS城市交通大脑”3.0版本,已整合了路面所有感知数据,包括人流、车流、传感数据,甚至是政府重点关注的两轮车数据,为交通管控提供了全面数据支撑。而IDPS作为佳都首创的基础理论,也为后续AI技术应用奠定了数据基础。

佳都科技的产业链很长,从基础技术到产品、解决方案,再到建设交付,上下游伙伴众多,需要抱团发展的载体。目前,我们已构建起包含国家级孵化器、双创中心、概念验证中心,以及多个国家实验室、工程中心的产业运营体系。这离不开广州市与黄埔区两级政府的支持,是他们给了佳都科技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在AI产业布局上,佳都科技早在2014年就开始关注AI发展,2018年正式投入,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投资了AI四小龙之一云从科技。当时投后估值1.3亿元人民币,云从科技上市后峰值到400亿。虽然估值不能说明一切,但这让我们更加坚信,AI赛道是未来的核心方向。随着自身产业壮大,我们的投资始终围绕“AI”与“交通产业链”两大标签,坚持产业投资逻辑,目前在财富收益与产业回报上都取得了不错成果。

近期,佳都科技申报H股上市,计划开启“A+H”双资本平台,也即将在香港成立海外研发中心。作为中国科技企业,出海面临不少壁垒,比如数据安全、产业标准差异,需要一个“翻译者”,将我们的先进技术在国际平台上转化落地,而香港正是这样的理想平台。目前,我们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在东南亚等区域已获得不错的产品订单,相比国内“内卷”的市场,海外市场的利润回报更为可观。截至今年上半年,佳都科技营收同比增长约65%,这份成绩也印证了出海与创新的价值。

未来5年“AI+行业”融合的黄金窗口期。佳都科技的目标很明确——成为为“AI企业中最懂交通,交通企业中最懂AI”的标杆。

2023年,佳都科技在重庆首发了中国首个交通垂类大模型。2025年春节后,随着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爆火,我收到很多采访提问:“通用大模型来了,垂类大模型还有出路吗?”说实话,我们也曾纠结,但实践给出了答案。

首先,要感谢通用大模型的爆发,它替我们完成了“客户教育”,让更多人认可AI的战略方向。其次,通用大模型有其局限,互联网上的有效数据仅占2%,细分到行业赛道后,有效率更低,导致行业客户常遇到AI“一本正经胡说八道”的情况。而在交通领域,尤其是涉及安全的场景,这种“幻觉”是绝对不能容忍的。正因如此,佳都科技的交通垂类大模型在交警业务、轨交设备运维、车辆运行管理等场景中,降本增效的效果非常显著。

大家常说2025年是“Agent智能体元年”,值得庆幸的是,佳都科技的客户对创新非常包容。目前,佳都科技已有多款Agent在地铁真实运营场景中工作,相当于“数字员工”,比如在轨交设备运维中,很多Workflow的不同环节已由Agent替代。广州也给了我们很多创新场景,以珠江新城为核心的15个路口信号灯调优,背后就是数据与AIAgent在驱动,每15分钟就能生成一套适配实时路况、人流车流的新信号方案。这些落地场景让我们确信,AI是绝对的朝阳方向。

无论是信创、国产化,还是攻克“根技术”,数据安全与避免“卡脖子”都是中国科技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。作为“人工智能+智能交通”国家、省、市多条产业链链主企业,佳都科技承担起了构建国产操作系统生态的责任,而“交通佳鸿”正是我们的答案——在交通领域,用开源鸿蒙、开源欧拉架构,替代“云、边、端”的设备与平台。目前,全国产业领域推广的国产化系统中,除了消费类鸿蒙,还有“四大鸿”:南方电网主导的“电鸿”、能源集团主导的“矿鸿”、中国移动主导的“移鸿”,而佳都作为民营企业集团,有幸承担起交通领域“交鸿”的建设任务。未来,我们会充分发挥鸿蒙万物互联、欧拉技术架构的优势,在交通赛道持续深耕。

有了AI、数据以及对各个行业KnowHow的认知,未来我们将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,再衍生出智慧化具身。我们已在一些地铁做了试点,用机器人替代部分站台工作人员。针对交通场景,佳都科技还推出了机器人产品家族。未来,佳都科技要做交通行业的AI先锋军,持续深耕交通领域,带着行业伙伴一起解读下一个AI时代。

责编|章伟升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,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,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