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蒙设备破11亿, 国内专家呼吁: 不支持鸿蒙的中企, 吊销许可证
- 2025-07-24 05:11:54
- 346
手机操作系统的江湖,多年来一直是苹果iOS和谷歌安卓的"双雄争霸"。从塞班王朝落幕到Windows Phone折戟,国产系统屡次冲击市场却始终难以突围,直到2019年华为鸿蒙OS横空出世。
5年多的时间,从最初的“换壳”质疑声浪,到7月份工信部公布的11.9亿设备搭载量,鸿蒙不仅打破了"国产系统活不过三年"的魔咒,更在今年上半年的手机市场,以领先的优势超越苹果,折叠屏市场更是一打十,让鸿蒙成为真正能与iOS、安卓并驾齐驱的"第三极"。
然而,繁华背后暗藏隐忧。数据显示,安卓和iOS应用商店的活跃APP数量均超过200万款,而原生适配鸿蒙系统的应用服务仅有约2.5万款。
这意味着,超98%的主流APP仍在依赖鸿蒙的"安卓兼容模式"运行——用户看似在使用鸿蒙系统,实则点开的还是披着"鸿蒙皮"的安卓应用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在APP开发商的适配优先级中,iOS永远是"嫡长子",安卓是"二公子",鸿蒙则成了"编外人员",适配进度全看企业"有没有空"。这种"选择性忽视"终于刺痛了行业神经。
近日,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公开表态:"建议对拒不支持原生鸿蒙的中国企业,吊销其ICP许可证。"这一激进的建议瞬间引爆舆论,支持者认为这是"破局良策",反对者则直指"于法无据"。
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本质,或许得先看看项立刚为何敢"语出惊人",这位长期关注科技安全的专家,曾在中美稀土博弈中率先呼吁对台企断供稀土,理由是台湾每年从大陆进口的6000吨稀土中,超八成被转手卖给美国及其盟友,间接支持了西方对中企的技术封锁。而如今,他将矛头对准国产APP开发商,背后正是对"科技自主"的深切焦虑。
为什么中国企业必须支持鸿蒙?
这早已不是简单的商业选择,而是关乎"国云之争"的生死命题。操作系统就像数字世界的"地基",从手机、汽车到工业互联网,几乎所有智能设备都离不开它。如果鸿蒙倒下,国产操作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将彻底崩溃,届时从手机支付到工业软件,从政务系统到军事通信,都可能被美国企业通过系统权限"卡脖子"。
更严峻的是网络安全风险。在H20芯片恢复供货的第一时间,官方发出警告,明确表示境外生产的芯片和系统可能存在"后门",可能导致用户位置、通话记录等敏感信息被窃取。
我们每天使用的地图导航、社交软件,都在通过系统接口收集数据,而这些数据一旦通过iOS或安卓的服务器流向海外,后果不堪设想。如果使用国产系统,至少安全等级自主可控,关键华为在网络安全方面,经过了美西方国家的多层安全审核,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,反而发现一些西方企业的软硬件存在漏洞。
当然,反对声也并非没有道理。有开发者算过一笔账:微信适配鸿蒙原生系统需要重构底层代码,至少投入200人团队开发半年,成本超亿元;对于中小开发者而言,适配成本可能直接压垮企业。更有人质疑,若强制要求适配,可能出现大量"凑数应用"——用兼容模式打包后换个图标,表面上支持鸿蒙,实则毫无优化,最终损害用户体验。
事实上,鸿蒙生态的短板并非无解。华为早已打出"组合拳":一方面推出"方舟编译器",将安卓代码转换为鸿蒙原生代码的效率提升300%;另一方面通过"鸿蒙智联"计划,为开发者提供最高适当的适配补贴。之前支付宝等国民级APP已完成原生适配,用户反馈流畅度提升20%以上。这些案例证明,市场机制下的生态建设完全可行。
项立刚的"激进建议",更像是一记警钟——当企业追逐短期利益时,不能忘了科技自立的长远价值。
鸿蒙的11亿设备是突围的底气,但生态建设注定是场马拉松。项立刚的“吊销论”虽引发争议,却撕开了国产软硬件协同的深层矛盾——没有生态安全,技术自立就是空中楼阁。
- 上一篇:丁程鑫刘耀文王俊凯瞩目影人
- 下一篇:披荆斩棘首期录制